
1940年寒冬,一架银灰色的战机从太原机场腾空而起。谁也没想到,这架日军飞机刚起飞不久就遭遇机械故障,最终摇摇晃晃地降落在同戈站村护村崖东北侧的一片泥滩上。附近的日军据点接到警报后,立即派出一队士兵赶往现场看守。
当天,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将飞机团团围住,在周围布下岗哨。在二战时期,日军在占领区向来横行霸道,他们根本想不到有人敢来破坏这架珍贵的战机。然而就在第二天夜里,意外发生了。
就在飞机迫降的同一天,驻扎在南格村的太行第二军分区武工队队长王立岗收到了这个重要情报。听说日军飞机就停在十几里外的地方,这位身经百战的队长顿时来了精神。三年前,八路军129师73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摧毁24架敌机的辉煌战绩犹在眼前。
展开剩余70%敌人的飞机都送到家门口了,不干他一票实在说不过去。王立岗用秸秆挠着头,对报信的王伟说道。王伟是队里的得力干将,对这位战功赫赫的队长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表示:队长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王立岗立即做出部署:让王伟去召集队员,约定晚上在徐沟刘村集合。他自己则换上破旧的农民衣服,沿着公路来到同戈站村,径直走进村西头杨三龙家的院子。
正在干农活的杨三龙抬头看见王立岗大白天就来了,吓得直跺脚:你这冒失鬼,大白天的多危险!王立岗咧嘴一笑:老杨,夜里鬼子查得严,只能白天来。进屋后,杨三龙忧心忡忡地说:昨天来了群鬼子守着飞机,你这时候来太冒险了。
飞机落在哪儿了?带我去看看?王立岗急切地问。杨三龙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十几个鬼子守着,昨天还打伤了个看热闹的孩子。咱们假装下地干活不就行了?现在谁敢下地啊!胆小的杨三龙一看到日本兵的刺刀就腿软。
就在两人僵持时,杨三龙的女儿看不下去了:爹不敢去,我陪老王去!最后杨三龙勉强同意,借口去村北拉高粱秆。两人推着板车慢悠悠地出村,在护村崖东北头果然看到了那架飞机。王立岗一边装车,一边观察:只有一个哨兵在巡逻,不远处草棚里冒着炊烟,其他鬼子应该都在烤火取暖。他注意到飞机东面有几座土坟,顿时有了主意。
夜幕降临后,王立岗带着集结好的队员王伟、韩天喜等人,借着夜色掩护摸到了土坟后面。他们耐心等待,果然看见一个日本兵懒洋洋地出来巡视,用手电筒草草照了一圈就赶紧钻回温暖的草棚。
行动!王立岗一声令下。在朦胧的月光下,巨大的飞机轮廓若隐若现。王立岗和王伟猫着腰靠近飞机,其他人负责警戒。两人摸着冰凉的金属机身,心里直打鼓:随身带的煤油和棉花能点着这铁家伙吗?
队长,这能行吗?王伟有些犹豫。不行也得试试!王立岗坚定地说。他们把浸透煤油的棉花抹在机身上,又在轮胎上浇了些煤油。王立岗用身体挡着风,王伟划着了火柴。
嚓的一声,微弱的火苗在漆黑的旷野中格外刺眼。就在火苗即将接触煤油的瞬间,意外发生了:一个日本兵突然走出草棚,正好看见这丝亮光。砰!枪声骤然响起,子弹呼啸而来。队员们立即还击,王立岗和王伟不得不撤回坟地。
轰!日军掷弹筒的炮弹在飞机附近炸开,蓝色的火光映照出飞机的轮廓。这给了王立岗灵感:把所有手榴弹都扔向飞机,扔完就撤!随着几声巨响,飞机被炸得四分五裂。趁日军乱作一团救火时,武工队员们早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战凯歌。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生动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股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